如何做好体检后的健康管理

发布时间:2016-11-14 17:30:32 作者:云健康小屋 阅读:6508

  上海市健康体检机构质量控制培训班主旨报告(录音整理)

  主持人:关于如何做好体检后的健康管理,大家关心,欢迎何裕民教授对此做主旨报告。何教授是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并身兼医学哲学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心身医学及医学心理学》分册主编,《医学与哲学》杂志副主编,国家科技部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课题组负责人,国家规划大学教材《现代中医肿瘤学》主编等,他还是世界杰出华人成就奖的获得者。今天我们能请到何教授来给我们做讲演,是我们的幸运。

  下面,有请何教授给我们做报告。

  何裕民:谢谢各位,让我今天有机会与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非常遗憾我不是搞体检的,也许因为“十一·五”的时候我承接了一个国家层面的课题——亚健康研究,所以有点想法和研究。基于此,写了一本书《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很大,今天不敢说报告,只能说和大家分享一些想法,看看能不能改进下我们今天的工作。

  其实,讲到健康管理,我认为谁都觉得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医学发展的趋势,但是问题好像不那么简单。首先从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来看:现在门诊70-80%的病人都是慢性病人,我们的医疗费用近80%是用在慢性病病人身上,而死亡人数中,有70%以上都是死于慢性病。这些慢性病,如果加强防范的话,应该是百分之七八十是可以控制的,至少可以晚生病。

  那么,讲到晚生病的意义,不仅仅对个人和家庭,而且对国家都是意义很重大的。我记得在美国西北大学任职的著名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夏皮罗(Robert H.Shapiro),在克林顿时期是美国商务部副部长,他写了一本书,书名叫《下一轮全球趋势》,书中就提出2012年希腊要破产,欧洲许多国家会面临严重危机。我看书是2009年中期,到2010年底的时候,希腊真的面临要破产了,接近破产了。其实希腊接近破产很重要的因素是提供税负的年轻劳动力减少,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加,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税负骤降,享受国家健康保险和医疗费用却倍增,国家不堪重负。书中还预料老龄化的日本,也有巨大危险。他也预测中国,中国在2033年以前没问题,2040年之后很难说。

  我也做了个研究,2020年后的中国医疗,我们政府、我们社会能够承担吗?2020年中国将有4亿例慢性病患者,卫生部做过调查(2006年)每例慢性病患者一年医疗费用需要多少,结果是平均一例超过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亿例慢性病,那又是怎样的天文数字?能够承担吗?但好在是,这些慢性病大都是可以防范的,不像最近风风火火的埃博拉病毒,谁都说不清。因此,这个问题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甚至向有关部门的高层领导提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战略必须管控好慢性病。这不仅仅是我的观点,2011年《柳叶刀》杂志就发表过一篇评论,对目前中国政府面临的状况,提出要“管控好慢性病”,认为这方面非常重要,且中国完全可以有所作为。陈竺部长也曾经说过:我们正面临着慢性病“井喷”前期,而管控慢性病井喷涉及到改革成果能否持续,社会能否平稳发展!而要管控慢性病,更需要知己知彼。体检就是为管控创造条件,但体检只是第一步,体检不是目的,体检只是手段。

  我们讲健康管理,是在获取体检信息基础上的加强管理,即健康数据管理。今天的慢性病和以前的急性病不一样,慢性病大多可以管控。我临床主要搞肿瘤的,我觉得我们肿瘤病人发病都有内在的诸多原因。而且现在的慢性病病因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单因单果,因果链很明显。感染了乙肝病毒,故患上乙肝,呈现出简单的线性关系。但今天几乎所有的慢性病都是多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都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都不是简单的防范病毒感染,而需要综合管控。因此,体检意义不容置疑。

  但是,我们又听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声音。比如,前段时间著名医学家、院士、农工民主党(代表了医学专家的团队)主席韩启德教授,他另一个身份是北大医学部的老主任,还是国家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科协年会的大会上发了一通议论,这个议论引起巨大反响。韩启德主席平素说话是很谨慎的,他发议论肯定是有感而发,他诘问道:体检有意义吗?比如,他说:有一个荟萃研究,16项研究结合在一起,18万人,结果发现做不做健康体检,除去老龄人,对死亡率并没有影响。他对体检泼了一盆冷水。他还讲了好几个观点,一个是对高血压:今天高血压治疗有意义吗?他在云南开中国科协大会的同时,还有个与医学生的对话会,他问了一系列这类问题。他的这番讲话,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播出并做了专访。相关的文章我推荐在今年《医学与哲学》第八期第一篇发了。这一期的《医学与哲学》前三篇,第一篇是他的,对今天很多医学问题提出反思;第二篇是汤老(汤钊猷院士)的;第三篇是我的。因为我和汤老4月27号在上海图书馆做了报告——关于中西医肿瘤的对话,这几篇文章都一起发了,都是反思性的。韩启德一说之后,引起巨大反响,我相信他某种意义上是代表医生在说话,代表临床医生在发难,问题是这话一出来影响太大了。看中央台新闻播报时,我正好在江西出差,媒体广泛就此讨论了韩启德说法,可见影响之大。

  那么问题究竟何在?我不认为体检是错的!那为什么韩启德会说这话,他说话一向很谨慎,身份也很特别。这里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好好反思。刚才很多专家谈到美国,我觉得美国这个国家有一个特征——善于反思。美国去年有篇文章,我和我的学生翻译之后也发在《医学与哲学》上。美国专家认为美国今天的医疗情况是开支(费用)全球最高,综合收效最低,健康状态(在34个经合组织国家中)最差,针对这个悖论我们写了一个报告及分析评论。回过头来看,对于今天的医学,我们的确需要反思——体检肯定是管控慢性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者是关键环节!但是为什么代表医生的权威韩启德院士会发表这通言论呢?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体检的真正意义何在。

  我是临床医生,不是体检业内人士。但我回过头来看,管窥认为:体检有五大意义:第一、可发现可能(潜在)的疾病,像刚才专家介绍的通过B超可以发现早期乳腺癌等。第二、可帮助当事人管控健康,健康是需要“经营管理”的,是需要不断照料的。健康管理不是句时髦的标题或空话,对人类来说,可以说是最大的事,但这点我们的芸芸大众没有充分意识到。第三、提示生命健康与疾病规律,也就是帮助科学有所发现。第四、让当事人了解自我的身体状态,做到自我心里要有数;这其实与第二点有所关联。第五、还有商业意义,我们无须否定体检的商业意义,否则,近些年来体检行业不会如此快速发展。因为商业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美国医疗领域的科学发明率很高,但是美国医疗的商业化太厉害了。美国去年一篇权威报道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医学与哲学》发了我和学生写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修复人道与科技的边界》,另一篇是《人道与科技失范的实例剖析——兼评“全球视野下美国健康情况:寿命更短,健康状况更差”》,就以美国为例。当然,这五块都重要,前四块是人道及科学意义的,后一块则是商业意义,都有必要。

  那么,既然需要体检,如何回答韩启德院士的说法:问题不是体检不需要,而是应该怎么做得更好!或者我们今天做得不够好,怎么才能做得更好。我相信体检产业还会进一步快速发展,这是必然的。但是要和社会需求“对接上”,要和后续的服务“对接上”。

  这个问题怎么来回答?我个人认为怎么才能做得更好!先来看看为什么会有批评:通常,体检时大家排着队匆匆忙忙,茫无目的,检验指标有点偏差,则是一通规范化的说明。这样,也许能抓到几只“兔子”,但和期望不完全一致。

  我有个病人,这个病人几年前走了,原先是浦发银行某分行的行长,发病时半个月前在收费很高的著名三甲医院住院做了个彻底的大体检,半个月后腹部胀得厉害,一查,晚期肝癌,肝部都是病灶,然后只拖了三四年左右。所以,这种广络原野式的、撒网式的体检,是需要,但不能真正解决健康管理问题,我把这称为体检的初级阶段。

  第二个,我们体检缺乏后续跟进,我讲个案例:两三天前我硬被拽到汕头会诊,有个房产商大老板,在广东和海南事业做得很大,他爸五月份查出来肺癌,82岁,没办法开刀。然后,他跑遍北京、广东找遍名人,听说我有点办法,我那时正好在昆明,他当天飞机赶到昆明来问我,我说82岁不主张手术、保守控制可能还不错。他同意了中医药调理,几个月下来,现在老人咯血、咳嗽已经没了,但就是人消瘦。故一定拽我到汕头会诊,跟他聊天中,我听出他对很多大牌医生都颇有微词,但唯独对一个医生语气特别恭敬。这个医生是他在广东时,第一次给他父亲查片子的医生,一个年轻的博士。他为什么对那个医生特别感兴趣呢?是因为前两天这个医生打过电话给他,关心他:你爸情况怎么样?叮嘱他:你爸要复查了。这个医生会追踪,我觉得这就是健康管理,当然他是疾病管理,这就是健康管理的精要所在。年轻博士的一个电话,让他感动不已,这只是一个年轻博士,就只是叮嘱你爸现在情况怎么样啊,快到三个月啦,查查吧!竟然让这个房产商非常感动。我觉得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或者说是体检后怎么管理,一个电话就能让人感动。因此回过头看,我们这两点,是需要改进的。

  我也想谈谈我们的经验,本人搞肿瘤快30年了,我们大概积累了四、五万例病人,但是前期我们都是简单地登记,没有建立数据库;大概2010年前后我们建立了完整的数据库。几年下来,我们发现:尽管数据库投入大,因为建立数据库要有人不断维护,但是收获却是非常大。

  刚才郑主任说了医疗大数据是个金矿,但如果我们没去开发,不会运用,等于没用。所以怎么去开发、怎么去利用,这是我们要考虑的。我们的临床病人很多,几年前我们开始借助数据库系统收集病史,这三、四年时间我们收集了一万七千多例,然后不断追踪,定期回访,新病人一个半月回访,有针对性的,不是随随便便打电话,针对数据库体现出的患者特点,效果就大不一样。就像刚刚说的例子,打个电话叮嘱一下,没有任何治疗措施,因为他只是放射科医生,就是给他叮嘱电话,竟然让他感动。

  因此,回过头看,我觉得我们首先对体检需要有的认识,做好后续服务,也许意义更大,既完善了医疗服务(兑现了体检承诺),又拉长了服务链,而且,更紧紧地抓住了客户。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很多体检部门都是上门去开发客户,到你单位去谈(就是推销),如果做好了服务,回过头来他会倒过来会求你;主动会想起你,求你帮帮她。我们的病人,你服务好了,跟上了,十天半个月打电话针对性地关心指导,这个病人就会一直希望你帮助看看。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现有的做法,延长拉长服务链,把后续工作跟上去。后续工作不是那么高深,无非多用心,多个心眼追踪一下,针对性的;然后不断跟进去,进行分析,就可能做得很好。

  因此,我们需要有后续工作。也许,你可以说后续服务不是体检科的,体检检查完了或者你把他转到相应的科室(部门)就完事了。但你也可以负责追踪,因为他以后还要体检,或者你把他管起来,这事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讲到服务链拉长后,你进行好好分析、多用点心,除了我们说的这些抓住客户心,事半功倍以外,还会发现一些新的知识。比如在我们的数据库管理中,发现很有趣的现象:凡是在病情稳定后,把靶向药物减量用,可能将药物使用时间拉长,延缓耐药现象的出现时间,当然,我们还没发表论文。然后我们和一个专门推广靶向药物的公司主管谈到这个问题,他说他们也刚刚发现,但是他们说他们建立的是大数据库,你们现在是一万多例,能了解这个信息,是很了不起的。这个事情好好研究,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数据库中海量的数据也好要去挖掘,不挖掘,它放在那只是一堆纸。讲到这,我想大家都有想法,在座的都是专业人士。至少我们对我们的肿瘤病人,进行数据分析、追踪管理,再配合一些年轻的刚刚毕业的卫校或医技的学生进行跟踪管理,我们把他叫做“健康指导师”(客户服务)。一般简单的问题:你最近吃得怎么样?最近检查指标怎么样?天气变化叮嘱一下,我觉得效果大大提高,那就是管理。当然,我们的管理也是分级的,我想我们也可以将此拷贝到我们今天的体检中。那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我结合我们的想法谈一谈。

  前段时间我和我的助手倪红梅教授写了《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新民晚报》连载了很多期。我们在思考,今后医学发展的方向,重点就是健康管理,健康管理绝对不是虚的,绝对不是体检完了怎么怎么样,而且绝对不在于体检次数的多少,而是在于你追踪的效果、你深层次的客户有多少,你随时关注他没有。

  讲到具体操作,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可以说一下:首先,具体的服务流程,刚才我就发现前面主任讲的,他有很高的检查要求、很严格的要求,那是程序化的。除了程序化以外,我觉得还有一些原因,那是非程序化的,不是检查是否合格、扣分不扣分的问题。

  比如说像我们设置了几十个健康指导师,经过培训,每个人管一两百个病人,因为肿瘤病人比较重要,然后定期回访,定期问询,定期了解情况,叮嘱病人该应该做什么检查,下一步应该怎么样,这就是我们延伸的服务。如果有新的问题,马上找上级主治医生,或者找我。这一点,我想非常重要。管理管理,肯定是有后续的,我们体检只是第一档,知道大概什么情况,最终还是要服务跟踪、还要加强针对性,刚才说了韩启德的诘问,可能是对我们广络原野式的、撒网式的、千遍一律式的批评。

  管理,需要有针对性,现代人每天工作压力这么大,癌症也有高危人群,高血压也有高危人群,你要追踪,针对性地追踪。除了数据,除了我们一般体检报告、影像学和生理功能指标以外,还要针对他的个体,这些我觉得是我们需要做的。我们建立数据库,不是简单的一个表。这个数据库有助于我们做个体化的追踪,个体化的追踪中,我们甚至要把职业特点、学历特点、工作特点,包括个体特点等都有所兼顾,因为我是心身医学分会的前任主委,习惯于把这些都考虑进去,大有帮助。你不把这些都考虑进去,那就很麻烦!农村的老大妈老大爷,你老是骚扰他,他会觉得烦,她本来还不当回事,你不断打电话,那就麻烦了。但是对于一个谨小慎微的,对一个乳腺癌患者,可能还是财务出身的,那你经常要关心他,而且说话要很巧妙,这就是个体化的追踪。

  体检我相信也一样,各种病都有高危人群,慢性病也有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定期针对性追踪、针对性指导,不时反馈,这个非常重要,所以要建立追踪制度。重点人群应该有重点筛选,在重点筛查基础之上,要给予特别建议。我记得我90年看过一个病人,这个病人的先生当时是某公安局的局长,她是晚期乳腺癌患者,全身骨转移。她女儿是复旦的高材生,当时还年轻,30岁出头,事业已经有起步了,我就发现她女儿的个性是高危人群,我当时就和她女儿讲,你妈就是乳腺癌,你本身就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你这个性格,增加了危险性。她当时不当回事,三、四年后我又提醒她,没当回事,又过了几年,再叮嘱,她就去查了,一查,真的患乳腺癌了。好在是早期(1a),她没有任何症状,再拖个两三年,那可能就不行了。这就是健康管理。

  所以,回过头来看,建立数据库,分门别类,有针对性的进行回访、指导,最终这个分门别类依据的是多方面的证据(针对检查指标的差异、针对个体和社会化特点等)。因为在今天,我们越来越觉得疾病和我们的工作、个性等都是有一定关系的,特别是慢性病,现在所谓的高危人群我们常常还没有把个性、职业特点等考虑进去。

  第二,面上呢,确定一些核心指标,这些核心指标可以加以追踪。大家知道血糖临界值、血压临界值,或者血脂有问题,或者癌胚抗原。这个检查完了,不是一句话就结束了。如果我们大的体检机构、或者想好好发展的体检机构,我给大家提个建议。指标中有临界水平或者有些苗头的,应该分门别类,叮嘱她进行复查,复查结果就像刚才我讲的那个放射科医生一样,有意识地跟踪分析指导,这既可以增进工作的意义,又可以拉近你和被检查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你开拓新客户的关键。当然,我还是觉得,我们还是可以和有关科室联手,拉长体检链。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做得不是很好。

  我们现在的体检和后续的衔接是不够的,体检只是个独立部门。我觉得体检是金矿,体检以后发展出来很多的东西,我们没有好好地去思考。也可以尝试介入健康管理,健康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很多模式,美国人的健康数据管理是很时髦的,我记得黄建始教授介绍过好几个模式(包括美国西部铁路),很多成功模式都可以参照。我由于接受了国家课题,所以我也对这个很感兴趣。因为我发现我们肿瘤病人越来越多了,那么我觉得肿瘤临床不是怎么治,更重要的是怎么堵住漏洞,怎么防(避免生癌)。因此我写了本书《你会管理自己的健康吗》。我和我学生做了个课题,我提出了一个中国式健康管理模式。

  中国式健康管理模式,我把它归类为三大要素:第一大要素是:多环节切入,什么是多环节切入,也就是我们现在防病已不是像以前一样很简单的。今天的慢性病,我刚才说了是多因多果,或者多因一果的。因此,首先要多环节切入,我把它归纳为下面这些:管好嘴、迈开腿、安顿好心、管控欲望、定期体检、及时纠治……

  第一、管好嘴。不得不承认,今天中国餐桌快速丰盛起来。我们从7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间,我们餐桌快速丰盛起来,这是导致今天很多慢性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还包括癌症等,像上海常见的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胰腺癌等,都和餐桌快速丰盛有关系。我们临床对肿瘤病人,既有健康管理,也有疾病管理。疾病管理是我们给了医学方案及处理意见后,我们也一定会叮嘱她(他)要管好嘴。至少,消解一个方面的危险因素。这个管好嘴,不是简简单单的,因为我们今天的餐桌的确太丰盛了,肠胃消化不了,肠胃进化不及,跟不上。特别是我们癌症高发地区——沿海地区,这一点很明显。

  第二,迈开腿。“管好嘴,迈开腿”这两句话是健康专家洪昭光教授介绍的,非常经典,几乎妇孺皆知了,在此不多谈。

  第三、要安顿好心。我是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的老会长,现在我卸任了。我觉得今天的很多病,不只是焦虑抑郁,其他很多病,都明显的有个性特征——为什么女性乳腺癌、卵巢癌、肺癌往往好发生在财务、中小学老师等人身上?她们的发病率很高!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周边的女性,癌症患者往往都有较真,工作压力重,工作门槛低,竞争厉害,个性上什么都追求完美等的特点。这些,就是个性及精神因素。其他也一样,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就很明确,常有个性特征,美国人提出A型性格,这很早就提出了(上个世纪60年代),并得到了认可(1975年),其他疾病也一样。

  第四、要学会自我控制欲望。我们社会的确发展很快,外部的世界也很精彩,那欲望就会越来越多。今天,比起20年前,生活变好了很多,但是很多人还是不安心、不安分,追求及欲望越来越多。上海前两年出了个于娟,大家都知道,30岁左右。我前两天看门诊来了个海归的女性教授,33岁,晚期乳腺癌骨转移,她的第一句话就和我说:“我就是于娟类第二。”她是一个海归,搞社会学的,被引进的,拼命拼搏,似乎什么都有了。结果几年前确诊乳腺癌,最近确诊乳腺癌骨转移。我不是说拼搏不好,我们的确需要进取,但是要有个度,要让灵魂和躯体有所和谐,我们今天往往是躯体走太快,物质急速发展,灵魂却跟不上!我们欲求太多,获得了一个,又确定了新的,我们的“魂”始终定不下来,芸芸大众的“心”,总是处在摇曳漂荡状态。所以,如何管控欲望,适度地知足而止,这是从老祖宗就开始谈起的养生之要,我觉得今天这一点更重要,对此,需充分加以重视。

  第五、要定期体检。这也是一个关键,你毕竟要知己知彼嘛!

  第六、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治。

  上述这些,我们肿瘤临床中很有体会。我们肿瘤临床效果是不错的,怎么管控欲望,怎么控制情绪,诸如此类都非常重要。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健康管理是大医学概念,也非常有趣,当然发现了问题及时纠治。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的体检医生最好是全科医生背景,他至少知道全科常识。

  上述这些,是第一大方面:多环节切入。这是指今天防范疾病,要从多个方面着手,今天防病绝对不是一句话。我们太多的人说我从来不乱吃,我从来不乱睡觉,从来不喝酒,但是他生肠癌,为什么?现在绝对不是单一因素,是多因多果,非线性方程,我把它称作“癌症的同花顺理论”。

  第二大要素就是线性干预。欧美的健康管理基本上就是线性干预,发现你血脂高了,给你制定饮食指南等;根据这些指南,你不断实施,结果血脂下来了,成功了,然后,医疗费用也下降。那是欧美做法,我们完全应该吸取。我记得我们曙光医院曾经有个搞未病的医生,给我介绍过一个事例,中兴公司员工在他们那里做定期体检,结果几年前发现来体检员工普遍血脂都偏高,然后就跟进、追踪、干预,一个是鼓励加强工间身体活动,第二个是与他们食堂说了,餐桌用油量要减少,据说两年后整体的血脂水平就下降了,这就是线性管理。

  此外,线性管理在国外也有成功案例,你们可以去看看相关报道。

  第三大要素,就是状态调整。我前段时间发现我的很多员工都在用加味逍遥丸或丹栀逍遥丸,感到很奇怪。原来,前段时间有一个女性员工过来找我看病调理,我说:你有点上火,有点肝郁,是肝郁化火,建议她不妨用用丹栀逍遥丸等。然后,她真的就用了,用下来发现很好。然后,与她症状相似的年轻女性很多,大家就一传十,十传百,用下来都说不错,那就是最简单的“状态(肝郁)调整”,中医叫肝郁证,你说她焦虑吗?还没到这个程度,但是这种情况持续下去肯定会焦虑抑郁,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心身疾病。借助医学稍微改变一下,稍微用一点药物,调整一下状态就好了。但是现在职场里很多女孩子觉得很烦躁、上火,就可以试试用这个。这就是状态调整。

  此外,还有特别虚弱、特别疲劳、很容易感冒等等,这些都是属于亚健康状态(非病非健康状态),这种状态很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前期,至少影响个体生存质量,都需要调整。我们把亚健康分成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综合型亚健康(即亚健康状态),包括虚弱、失调等;其次是单一症状性亚健康,只是便秘、失眠等;第三就是指标型亚健康,没有任何症状。这些我们都要关注。所以,我们提出中国式的健康管理模式可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多环节切入;其次,指标有异常的,加以线性(针对性)干预,这个有成熟的方法;第三个就是状态调整,刻下的不健康状态,可以借重中西医加以改善,尤其是中医药在这方面有优势。当然,这样做既尽了我们医务人员的职责,又拉进了你和客户的关系,你以后不愁他不给你介绍体检客户,他主动会帮你做宣传。

  话说到这,我有几个想法,因为我不是搞体检的,我只是有些想法而已,因为我喜欢思考这些问题:

  第一,我觉得今后的医学需要换个模式,今天这种以治疗为主体的,等你上门来看病的,肯定是没法持续的。我有个预感,我们这届党中央魄力很大,前五年肯定是反腐、抓经济,后五年很可能是动我们医疗这一顽疾,李克强总理很清楚,医疗非动(改革)不可。我们国家这个医疗负担,社会能负担得了吗?一方面面临快速老龄化,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面临慢性病井喷,再一方面,看病又越来越贵,国家承担不了,肯定会干预(促使改革)。

  第二个,我们海量的数据库怎么去开发,其实我觉得很简单,只是三个问题,上海完全有条件,当然我这是门外人的说法:第一,完全可以做个很好的顶层设计,整合上海的综合优势,就像美国FDA一样整合起来,但是顶层设计要设计好,利益共享就是了。我建一个平台大家共享,你我数据大家进来,大家分享,无非是把利益切割好了。所以这个大平台应该是由有关方面来牵个头,建个大平台,完全可以让上海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在医疗方面完全应该走在全国前列,现在也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医疗不应该和全国水平比,应该和欧美高水平比,和美国比,比他们更经济,比他们更有效。所以,这个海量数据是完全应该好好加以利用的。做一个好的顶层设计,无非就把利益整合好,大家分享,大家共建,大家分享。

  第三是获得政府或者企业的支持,无非就是切割好利益关系,我是这样设想的。我看我们这些搞体检的主任们,你们有多大的财富啊!整合好优势,上海本身医疗在全国就是领先的,大数据这是成熟的方法,你借过来就是了,无非你做个很好的设计而已。第二个要建立开放式平台,今后小打小闹各自为阵,走不远的,一定是要开放,大家共享。这个国外已经非常成熟的模式。当然还是要争取获得政府及企业等的支持。

  总之,在体检问题中,我觉得我们要拉长体检链,然后做好数据库管理,做好数据库管理的同时,进行针对性的追踪服务,这一定要有针对性,然后做好后续服务,那么我们才能称得上这是健康管理。我觉得上海有条件,有可能,至少开今天这种会议,在上海还是可能的,但可能其他城市就很难开了。上海理应走在全国前面。

  唠唠叨叨、信口开河,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各位。

我来评论